晉城與茶的淵源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晉城與茶的淵源

茶荼之末


我們今天所使用的“茶”字,在古代的說法,與今有別,即“荼”字,如火如荼?!拜薄保诠艜显馐且环N苦菜和茅草的白花。我們透過“荼”字看“茶”,“茶”本意就是一種苦味植物?!拜薄笔袢酥^也?!稜栄拧め屇尽酚涊d:“槚,樹小如梔子,冬生葉,可煮作羹飲。



今呼早采者為茶,晚取者為茗,一名荈,蜀人名之苦荼。槚,苦茶。蔎,香草也。茶含香,故名蔎。茗蔎,皆茶之晚采者也。茗又為款客之上需也?!薄遁d敬堂集》記載:“茶,或歸于瑤草,或歸于嘉木,為植物中珍品。稽古分名,槚蔎茗荈。”



在原始社會可能還沒有分理治療的說法,只有“食療合一”和“吃啥補啥,喝啥補啥”之說。茶類植物油的止渴、清神、消食、除瘴、利便等藥用功能,不難為人們所發(fā)現(xiàn)它的價值。東漢,華佗著《食經(jīng)》記載:“苦茶久食,益意思?!彼?,古有“夜飲茶,益思欲,而不眠”的說法。然而,古人早就將一般性的藥用價值利用到了極致,作為一種常態(tài)化食療法進行長飲常治的保健食品。



“食療”是常見的方法之一,有平常預(yù)防和治療的作用。太行山澤潞地區(qū),現(xiàn)在仍傳承一種習(xí)俗,在正月十五,要吃“茶飯”,意在除寒。用火燥玉米面,或者黍米面和生姜等,再煮沸食之,補充熱量。到春天,吃苦菜,挖蒲公英根解毒開胃。到春夏之交,煮綠豆湯、喝黃芩茶、連翹茶來下火驅(qū)溫。



秋后,喝山楂茶、大黃梨水等,這種簡單實用的鄉(xiāng)土辦法,似乎就是遠古時期流傳下來的“茶習(xí)”和對“泡茶”沿用。明代,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茶苦而寒,最能降火,又兼解酒食之毒,使人神思爽,不昏不睡。虛寒及血弱之人,飲之既久,則脾胃惡寒,元氣暗損……。”



至于太行山人有茶飲的習(xí)俗,眾說紛紜。北宋,王安石《義茶法》記載:“夫茶之為用,等于米鹽,不可一日以無。”是對每天喝茶的一種評介。但對太行山人所飲用的茶名,基本一致,品種比較多,沒有普遍的口味和定性的名堂。



在澤州縣晉廟鋪鎮(zhèn)小口村東的碗子城山頂東側(cè),有一道石壘長城,非常有名。至于年代問題,爭議不休。有說是戰(zhàn)國至西漢、三國大魏之物,也有說梁晉之物。筆者登山攬之,無意中發(fā)現(xiàn)在一塊精雕過的青石上,刻有“茶池”二字。此石刻與長城的年代肯定不符,應(yīng)當(dāng)是元明代之前,依水起建,供士兵飲茶而息的地方。在一個荒涼的大山之上有“茶池”銘刻,也讓人足以興奮一時。


要說與茶有關(guān)的石刻,在澤潞地區(qū)少之又少,在這里發(fā)現(xiàn)“茶池”,無疑是戰(zhàn)爭守衛(wèi)者饑渴的棲息地之一。經(jīng)查古志,羊腸坂道,還有一個名字,叫“飲馬古道”。充分說明,這里地勢險要,過往馬車,登山負力汗流浹背,在此需要補充水份,喝茶而解。



澤州縣孔匝村,大清康熙六十年(1721)《堆金會添燈請香買茶碑記》記載:“嘗聞因修劫累,果熟時香,春耕耘于南隴,秋收粟于北場,豈不從培滋中得來者哉?茲為玉皇上帝面前懸燈列鼎,設(shè)晨昏之旺氣,張長久之光明……眾皆慨然,欣作堆金之會,每歲收利,灌油買茶,上增神前之輝,中解各主之渴?!?/span>


晉城城區(qū)茶園村,清康熙三十四(1695)《茶店鎮(zhèn)創(chuàng)修茶房三間碑記》記載:“修蓋茶房,施銀六兩三錢六分?!薄吨匦薏柙缙照账卤洝酚涊d:“勒碑年代不祥,存茶園村?!?/span>



玨山山頂,清順治十三年(1656)《創(chuàng)建茶廈石井碑記》記載:“時屆桃月,春歸暑臨。人多望井思源,蓋杯茶濟渴,能費幾許?只此功德,十不見一。倏有陵川縣積善村高應(yīng)斗、高三樂、陡起善念,創(chuàng)建茶廈二間,石井一圓,募化吉土數(shù)人,共成茶緣美事,銘茲石碑永垂不朽矣。”


青蓮寺大雄殿,清康熙元年(1662)《煮茶供飲碑記》記載:“于是會眾等發(fā)慈悲心,結(jié)弘誓愿,各捐貲財,向青蓮寺東廊下結(jié)廬安灶,躬為烹點。焙之以三昧炎,煮之以方便鐺,貯之以甘露鹽,既效烹煎之制,兼陳果物之資,以供十方善士渴飲所需,使步履者頓忘神力疲倦,煩何者不覺清涼生心焉?”



玨山南頂,乾隆十六年(1751)《懇祈捐金修葺茶房碑記》記載:“前賢善士在頂上坨腰修雙茶房共眾。茲因年深日久,風(fēng)雨摧殘,勸為修葺。”道光元年(1821)《重修茶亭碑記》記載:“茶亭之建,不知創(chuàng)自何時,考諸古碑,康熙御世曾經(jīng)重修。至今百余年間,風(fēng)雨飄搖,又就頹毀。后之之追念前志,不忍坐視,捐金鳩工,再光補葺。一時樂觀厥成,故書以為記。”



大陽鎮(zhèn)茶棚嶺,大清康熙二十七年(1688)《碑子嶺增補茶棚記》記載:“斯嶺舊無茶棚,有之,自康熙壬子歲始,善士王老人必所創(chuàng)也。特兩楹耳,而行者憩,渴者飲。至今幾二十年,皆稱老人之善也。而此地為陽、陵、泫氏之幾道,往來者眾。古人言:人有善心,神必佑之;神有靈顯,必賴人以輔佑之?!泵駠哪辏?935)《補修北茶棚記》記載:“大陽鎮(zhèn)茶棚嶺,吾鎮(zhèn)四鄰舊有茶棚數(shù)所,迄今完整者,則首推此處。其修葺各年月俱有碑不可考,茲不贅述?!?/span>